普京第三次当选总统之后,掌管俄罗斯最著名异议媒体《新报》并拥有英国《独立报》的俄富豪亚历山大 列别杰夫对CNN记者称,他将淡出商圈,进军政坛。随后不久他便与戈尔巴乔夫宣布联手筹组一个新党派,叫板普京。
有霍多尔科夫斯基和别列佐夫斯基的前车之鉴,俄寡头和富豪群体早已唯普京马首是瞻。连刚刚在大选中取得不错战绩的普罗霍罗夫在面对普京权力体系时都要小心谨慎,这些年资产一直在缩水的列别杰夫怎么敢公开向普京挑战?这位拥有克格勃特工背景的富豪与其他俄富豪一样依靠权力人脉走出一条灰色发财路。但其完全不同的权力与财富观却让其在普京掌权后走出了一条出人意料的政商道路。当富豪们均伏于普京脚下"闷声发财",列别杰夫却甘愿承受来自体制的重重打压,丝毫不在意财富的缩水,一门心思地支持异议媒体、异议人士,揭露权力腐败,甚至直接向普京挑战。
在俄罗斯当下的权贵圈中,列别杰夫是一个异类。他的经历既是俄20年来社会变革的一道缩影,亦帮助外界管窥俄政治游戏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权贵家庭走出的克格勃
和许多富豪一样,列别杰夫出身于前苏联特权阶层。他1959年出生于一个知识家庭,父亲叶甫盖尼 列别杰夫是一位教授,年轻时曾是苏联水球国家队成员,并同20世纪最伟大的足球守门员之一亚辛过从甚密。母亲则在为苏联特权阶层培养接班人的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担任英语教师。列别杰夫借助母亲的关系进入了第17特别英语中学学习。
没有背景的孩子是不可能进入这所学校的。由于学校也执行学区制度,所以也会有学区内的平民家庭孩子进入这里,但据说老师们总会想尽办法把这些普通孩子在4年级以前赶走。列别杰夫当然不会受到这种待遇。而且,他还结识了许多权贵家庭的孩子,比如克格勃将军布列奥布拉任斯基的儿子以及日后也成为富豪及自己生意伙伴的亚历山大 马穆特。
这所学校里的孩子总会被克格勃格外关注,以便从他们中寻找合适的人才进入克格勃。列别杰夫便成了其中之一。中学毕业后,他进入母亲任教的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学习。1983年,他进入克格勃后备人才学校——红旗学院学习,毕业后正式进入负责对外情报工作的克格勃第一总局,并于1987年以外交官的身份进入苏联驻伦敦大使馆工作,专门负责搜集金融情报。
当时同在大使馆工作的维克多奥尔利克回忆称,列别杰夫很有礼貌,谦虚谨慎,从不涉入到任何小团体中。而且,他从不在策反工作上花太多功夫。 这时,他每月工资是700英镑,住着使馆提供的宿舍。
在伦敦的这段岁月中他自然也结识了许多日后的生意伙伴,比如同在大使馆工作的阿纳托利 达尼利茨基以及日后对他帮助极大的安德烈 科斯金。
1992年,他领了最后的400英镑工资,退伍回家,带着手中掌握的人脉,同苏联精英群体一道开始了转型生涯。
可疑的财富累积
苏联的解体并未带来精英群体的换血,苏联时代的特权阶层到了新俄罗斯便摇身一变以"红色资本家"、寡头、富豪、新官僚的身份示人。他们的权力与财富之路便依附于既有的人际关系网络。列别杰夫带着克格勃及外交生涯累积的人脉进入新俄罗斯时代,想不成功都难。
他首先成为了一家瑞士银行在俄罗斯及独联体地区的商业代表。1993年他与科斯金和几位前苏联外交官一道成立了"俄罗斯投资金融公司",专门购买私有化浪潮中俄罗斯企业的股份。1995年,他们收购了"国家储备银行",列别杰夫成为这家银行的管理者,为自己未来的商业帝国奠定了基础。
"国家储备银行"在列别杰夫手中异军突起,很快加入了"帝国"集团。这个由多家实力公司组成的集团在当时的俄政商界能量巨大。据称其首任董事长曾因经济纠纷而被人暗杀,此后集团又因得罪了黑帮而麻烦不断。但这家集团实力仍然强大,帮助"国家储备银行"将天然气巨企"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搬来成为银行大股东。据说,这里面有同在"帝国"集团、列别杰夫早年间的那位中学同学阿历山大 马穆特的帮助。
能够请来"俄气"做大股东显示出列别杰夫的"后台"有多硬。"俄气"作出这样的选择意味着这家巨企将列别杰夫的银行视为自己的"御用银行"。很快,俄政府就将3亿美元存入了"国家储备银行"。几周后,政府又存入5000万美元。不久后,印度向俄下了几艘轮船的订单,并支付了20亿卢比的定金。财政部拿到这笔钱之后直接将其存入了"国家储备银行",7个月后才交付给负责轮船建造的"波罗的海轮船建造厂"。
那一年,"国家储备银行"资本由600亿卢布飙升至3万亿卢布。2年后,"国家储备银行"已经是全俄排在前列的私人银行。列别杰夫的身家随之增长到6亿8000万英镑。
据圈内人士对俄《星火》周刊透露,当时列别杰夫手下的这家银行有雇员450人,但是其中只有30人负责银行业务,其他人统统负责银行安保。
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这家银行财力的雄厚。因为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只有财力雄厚的公司才能独力拥有一支安保队伍。小公司往往只能寻求黑帮的保护。
值得一提的是,一路顺风顺水的"国家储备银行"没少遭遇安全问题,甚至数次发生杀手向公司办公室投掷手榴弹的事件。所以,组织一支安保队伍是十分必要的。
不久以后,列别杰夫祭出了更大的手笔:他的"国家储备银行"开始直接负责前苏联国家债权的追讨工作。
当时,只有有限的几家私人银行"有幸"取得了这一业务,他们在政治高层的"后台"都十分"给力"。列别杰夫分得的是追讨印度及一个中东国家所欠苏联的债务。最终,追讨十分顺利,列别杰夫也根据与政府所签的协议得到了一大笔酬金。
俄《公司》杂志创始刊人安德烈 格里高丽耶夫分析称,"国家储备银行"的财富增长十分迅速,它获得了"俄气"的注资之后又开始经营"俄气"的部分金融业务。而且它还插手前苏联债权。那个时代,金融行业一本万利。这让这家银行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跻身全俄银行排名前五位。
但尽管列举了上述"大手笔",列别杰夫的财富还是让旁人感到有些"来路不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富豪对《星火》周刊称,苏联解体初期发迹的大企业中,无论是"桥"媒体集团还是"阿尔法"集团都有一条非常清晰的财富累积轨迹,但是列别杰夫的"国家储备银行"却给人感觉是一夜之间陡然而富。
这种说法恰好和另一个围绕着列别杰夫的传言相吻合:这位银行家当时攫取了部分苏联共产党党产,这批党产原本是用来支援共产主义兄弟国家的。
当然,这种说法尚无法得到证实,但列别杰夫同苏共"末代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关系紧密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目前两人一同持股《新报》。该报主编德米特里 穆拉托夫称:"列别杰夫和戈尔巴乔夫的关系十分紧密,而且不仅限于公务上,二人私谊也非常好。"穆拉托夫还讲述了一件往事。一次,在国外访问的戈尔巴乔夫突然心脏病发作。列别杰夫得知后在几分钟之内就定下一架私人飞机将戈尔巴乔夫接回莫斯科接受治疗。
这个故事很容易让人想起普京将其政治恩师索布恰克秘密用飞机送往巴黎接受治疗的往事。实际上,有许多人都认为,列别杰夫同戈尔巴乔夫的关系就如同普京同索布恰克以及普京在当上总统之前与叶利钦之间的关系。在私谊上这是一种朋友或师生的关系,但是在公务上这就成了一种管家与主人的关系。
列戈二人的亲密无间恰好与苏共党产的传言相呼应,同时也与以戈尔巴乔夫夫人赖莎名字命名的一个慈善基金会由列别杰夫来资助并运转的事实以及眼下二人欲联合组党的事实相呼应。
总之,象其他富豪一样,列别杰夫也是利用苏联解体初期的混乱依靠在旧苏联累积的人脉实现了财富的大增殖。曾有杂志问列别杰夫:"您是如何从一个特工成功转型成一个商人的?"他答道:"是许多因素一同促成的,但如果我说是我努力的成果,你们肯定不信。应当承认,你们这样怀疑也是对的。"
政坛疑影
这种迅速的财富增长不可能不体现在政治上。列别杰夫虽未像叶利钦的"七寡头"那样明目张胆的介入国家政治,但也在诸多政治事件中留下了一鳞半抓。
1996年6月19日晚上,叶利钦竞选总部负责人丘拜斯的两名心腹在俄政府大楼门口被强力部门逮捕,当时两人携带着一个纸盒,里面装着50万美元。
当时叶利钦刚刚同俄罗斯共产党领袖久加诺夫一同进入第二轮总统竞选。在这一背景下,这起事件显得极为敏感和重大。 媒体记者调查得知,那50万美元是俄财政部通过"对外经济银行"存入列别杰夫的"国家储备银行"的一部分。该银行将这笔资金分批支付给叶利钦竞选总部。媒体怀疑,这笔资金是财政部特批给叶利钦做竞选之用的,据称,有数亿美元之巨。那50万美元就是"国家储备银行"副行长鲍里斯 拉夫罗夫送到政府大楼内的。
这起事件引发了叶利钦阵营中自由和保守两派的最终摊牌,而列别杰夫也难以避免地被卷入了事件漩涡中。值得一提的是,列别杰夫丝毫不在意自己的涉入,反而借生意伙伴科斯金之口主动向新闻界暗示了自己在事件中的位置。结果,媒体对列别杰夫涉入叶利钦竞选团队的事进行了炒作,让这位银行家大出风头,甚至4年后当普京竞选总统时仍有媒体认为列别杰夫也参与了新总统的竞选。
1997年2月,时任俄财政部第一副部长的安德烈 瓦维罗夫的专车被人炸毁,瓦维罗夫当时不在车中,幸免于难。列别杰夫被多家媒体视为这起事件的幕后主使。
1999年3月,时任总检察长的斯库拉托夫和两个妓女欢爱的视频被电视台曝光,丢掉了乌纱帽。这起事件让针对叶利钦及其家庭和势力的调查无疾而终。直到现在都不清楚是谁拍下了这些画面。当时,不少媒体认为,列别杰夫就是幕后主使。当时一名俄裔美国公民费奥多罗夫指责"国家储备银行"逃税,斯库拉托夫正就此进行调查。因为这起案件,列别杰夫的办公室和别墅数次遭到搜查,一些重要文件被强行取走。
实际上,无论是瓦维罗夫遇刺案还是斯库拉托夫性爱视频案都不能确定有列别杰夫的参与。但对这两起事件,同丘拜斯两心腹被捕那起事件一样,列别杰夫从来没有否认自己的参与。每当记者们问起这些事情,他总是故意回答地云山雾罩,仿佛故意要让别人怀疑自己。
或许许多媒体对列别杰夫的评价是对的:这位富豪对权力和财富的看法与其他人不太一样。
不走寻常路
无论是叶利钦当政还是普京掌权,俄精英们都不愿太多谈论利用昔日关系网络聚财拢权的过往,在克格勃呆过的人就更是这样。但列别杰夫却是一个异类。他不但毫不掩饰自己昔日克格勃的身份,还时常在生意交往中刻意表现出"克格勃"这三个字所带有的戾气。
他曾对一家杂志讲述一件往事:他在执行一个解体后的商业项目时曾对负责此事的普京心腹官员格尔曼 格列夫说:"你给我拷打那些官僚的权力,我保证让他们服服帖帖的,我们在亚谢涅沃区(他曾服役的克格勃第一总局所在地)还留着审讯室呢!"格列夫听后黑着脸说:"我们建立的是一个自由国家!"
无论是财路还是权路,列别杰夫都从不懂得低调处事,而且总要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商场成功后开始在政坛大显身手的"能人"角色。 以那位指责"国家储备银行"逃税的俄裔美国人费奥多罗夫为例。这位商人从列别杰夫那里骗走了700多万美元,后来逃到了美国。暴怒的列别杰夫想方设法要抓到此人,并在多国对其进行起诉。但没过多久之后,他不但消停下来放弃抓捕此人,还在舆论上大造声势,称此人遭其打压之后不得已逃到美国。甚至故意放出风声,称此人为了保命雇了大量保镖。
这前后矛盾的表现让人摸不到头脑。但《独立报》分析认为,想必列别杰夫得到了高人指点,意识到被人"摆道"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有损其"能人"形象。
这种独特的行事原则注定了列别杰夫在暴富之后将走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无论是在商业上还是政治上。
列别杰夫此后在商业上的投资让许多人都看不懂,因为他总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他从阿布拉莫维奇手中买下了俄最大航空公司"航空舰队"集团30%的股份。当时,他花了1亿3000多万美元,比市场价高出5000多万美元。后来他又取得了"红翼"航空公司的股份。此外,他还拥有"伊柳辛金融"公司和"沃罗涅日飞机制造集团"。他曾投资一家农业集团,并因此成了一家欧洲最大的土豆生产基地的主人。此外,他还投资报业,而且总是收购那些陷入财务困境的报纸。比如,2006年,他和戈尔巴乔夫一同入股了俄罗斯异议色彩最为浓厚的报纸《新报》。想当年,这家报纸创刊时以出色的调查报道蜚声俄内外,甚至得罪当局,包括波利特科夫斯卡娅在内的记者被暗杀或被威胁。为了鼓励这些编辑记者,戈尔巴乔夫用自己的诺贝尔和平奖奖金为他们购置了电脑。持股《新报》也是戈尔巴乔夫给列别杰夫的建议。当时,这家报纸正遭遇严重的财务危机,难以为继。此后,他又收购了困境中的英国《独立报》。这一举措更引起了世界关注。
从银行业到航空公司到飞机制造企业再到农产品生产,最后是报业。列别杰夫的投资看起来有些杂乱无章。而且,这里面最大的亮点便是2006年对《新报》的投资。因为,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商业投资,而是带有了极强的政治意涵。这意味着,列别杰夫已经走上了普京体制的对立面。
在政治上,列别杰夫也走出了一条完全相同的轨迹,杂乱无章,最后走向体制的对立面。
1996年10月,列别杰夫进入隶属新当选总统叶利钦的银行事务委员会。这成了他正式进军政坛的号角。几乎与此同时,他进入俄"绿党",成为这个党派的资助人之一。一年后,他进入俄著名政治家维克多 切尔诺梅尔金所领导的"我们的家园-俄罗斯"运动。
1999年,他中止了对"绿党"的资助,开始参加到"我们的家园-俄罗斯"的议会竞选活动中去,并成为该运动副主席。年底,他与同党派人士一同竞选莫斯科州正副州长二职,功败垂成。随后,他便加入了新成立的"统一"党,而该党当时被叶利钦及其后当选总统的普京视为"政权党"。2年后,他第一次得到了普京的接见。
2003年,他参加莫斯科市长竞选,向占据这一位置多年的卢日科夫发起挑战。这一次,他是作为"祖国党"的候选人参加角逐的。竞选过程中,他开动传媒机器,向卢日科夫的两大软肋:莫斯科的交通状况和严重腐败进行猛烈攻击,一时间取得了不错的反响。当然,最终当选的仍是树大根深的卢日科夫,但超过10%支持率的这份成绩单还是让许多人将列别杰夫看作一颗政坛新星。
同年,他进入国家杜马。这一回,他的身份是新成立的"统一俄罗斯党"党员。在杜马内,他曾担任独联体事务委员会副主席。2007年,他被逐出这个普京的"政权党"。
看看他这些年的活动就可以知道他为什么被驱逐出党了。乌克兰爆发"橙色革命"时,他支持的是尤先科,与普京当局完全相反。在这场革命之前,列别杰夫就依靠尤先科的影响力在乌克兰获得了大量商业利益。
在俄国内,他越来越多的以反对者的姿态出现。比如,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将普京和俄罗斯比作津巴布韦和穆加贝,认为普京如果不改弦更张,国家迟早要发展到津巴布韦那个地步。
而支持《新报》则更是让当局无法容忍。
在许多问题的立场上,列别杰夫与政权越走越远,他被开除出党的结局就不令人奇怪了。
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选择。因为大多数俄罗斯富豪在面对普京时都选择了蛰伏,闷声发大财。像列别杰夫这样"迎难而上"的几乎没有。或许只能用《星火》周刊的评价来概括列别杰夫这个人,商业上的成功无法令他感到满足,他要在其他领域取得成功,最终他选择了政坛。而作为一个"第一桶金"来路不正的商人,要想取得政治成就,或许占到当局对立面上会容易许多。
如今,列别杰夫的反体制政治立场越发明显。今年G20峰会之前,他曾建议成立一个跨国反腐组织,由俄罗斯、中国、欧盟和美国牵头。当然,这一提议不会被采纳。但很快,他就卖掉了旗下的两个电台,准备将其投入到《新报》编辑部,在这家报纸基础上建立一个反腐广播电台,专门在俄进行反对腐败的调查报道。这些举措自然为当局所反对。
因为这种立场,列别杰夫没少遭遇打压。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他的帐户突然被俄中央银行冻结,理由是要对其旗下的金融机构进行检查。而当时俄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普京示威,《新报》为了进行报道急需大笔资金,可列别杰夫却拿不出钱来。不仅如此,就连他支持的"赖莎 戈尔巴乔夫基金会"也因为缺少资金而停止运作。
当局这些举措目的很明显,就是要让列别杰夫消停下来。但是,当几个月前列别杰夫帐户解冻,他立即将大笔资金投入到《新报》,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其实,这些年列别杰夫没少受到当局的打压。最让他刻骨铭心的一次发生于他的"国家储备银行"刚刚成为"俄气""御用银行"的1995年。当时,"俄气"将一笔巨款存到了另一家银行中,引起列别杰夫不满。"俄气"随即从"国家储备银行"中取出资金,并威胁取出更多。如果真那样,银行将面临破产。
一般人或许早就学乖了,但列别杰夫却没有。尤其是他站到政权对立面之后所受打压更多,他却从不回头。他的"红翼"航空公司因为政府阻挠买不到性能优良的飞机,且频频被管理部门调查。他在"航空舰队"集团的股份也被迫出让,而且出让价大大低于市场价,和他当年高于市场价从阿布拉莫维奇手中购买这些股份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些年,列别杰夫的个人资产也在不断缩水,2005-2006年,他的资产还在20-30亿美元之间,但到了2009年却只剩下了6亿美元。尽管现在因为经济危机的好转有所回升,但也不复当年。
面对这样一位站在对立面上的寡头,普京却并未将其找机会投入监狱,也没有赶到国外去。除了安全局对其旗下公司的不时搜查,他的产业并未曾遭遇灭顶之灾。原因是复杂的,但至少有两点值得思考:列别杰夫能力有限,今后难成大器,这从其这些年的商业和政治活动上可见一斑。其次,这个"刺头"也并非不懂得收敛。比如几年前他旗下的《莫斯科记者》报曾爆出普京与卡巴耶娃的绯闻,引起当局不满。列别杰夫得知消息后马上诚惶诚恐地作出了处理,力度比当局要求的要大的多。
但是,仍需承认,列别杰夫是站在当局对立面上的。眼下最受俄民众支持的反对派领袖纳瓦尔内刚刚推出了一个反腐败项目,共有16名富豪对其给与了资金上的支持。人们称他们为"16勇士"。列别杰夫便名列其中。
这位独树一帜的俄罗斯富豪今后的路将如何走,着实难测,但也着实值得观察。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