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在俄罗斯吸引各方瞩目的"北溪"天然气管线第二条支线于列宁格勒州港口湾正式开通,将整条管线的输送能力提高一倍,达到550亿立方米的水平。开通仪式上,俄天然气产业龙头"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简称"俄气")总裁阿列克谢·米勒回忆起"北溪"项目计划的提出者、现任总统普京在2009年与乌克兰之间爆发天然气"冷战"期间给他打电话,要求一定要将这条绕过乌克兰的天然气管线建成,摆脱依赖乌克兰境内管线出口天然气的局面。米勒说:"这是极富象征意义的,这是献给普京最好的生日礼物。"
10月7日,普京刚刚过完六十大寿。
若放在以前,这一消息相信会让普京着实高兴一阵。但眼下"俄气"在欧洲诸事不顺,极大地影响到俄财政的对欧天然气出口持续不振。灰色背景下的这一抹亮色恐怕无法让普京开怀。或许这也是他未亲临"北溪"二线开通现场的原因。
德意的转变
这些年世界天然气市场的变化让人有些目不暇接。俄乌天然气"冷战"致使欧洲"路有冻死骨"时,来自俄罗斯方向的任何有关天然气的消息都可以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而西方用来打破俄罗斯垄断的"纳布科"管线也一直是新闻报道的重点。但三年之后,"北溪"二线的消息已经无法引起广泛关注,"纳布科"似乎已被人遗忘。相反,美国页岩气革命、中东液化天然气被挤出北美转战欧洲、欧洲多国尝试开发页岩气等更具"结构性"的趋势成了人们的关注焦点。当年,普京意欲用巨大的天然气储量和独特的地理优势垄断欧洲"气口"。但三年下来才知道,这种垄断在欧洲能源进口多元化的决心和美国的技术革新面前不堪一击。如今,"俄气"虽然拥有了"北溪",其在欧洲的地位却因欧洲委员会的反垄断调查和页岩气的强势而大不如前。正因此,"北溪"二线的横空出世并未被包括普京在内的俄官员高调渲染。相反,英国《金融时报》认为它象征着俄罗斯对欧天然气战略的失败。
"俄气"总裁米勒、总统办公厅主任谢尔盖·伊万诺夫和前德国总理、现任"北溪"管线公司负责人格哈德·施罗德是"北溪"二线开通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三位大佬。这其中,施罗德因其卸任德国总理后立即受雇于"俄气"的特殊身份而更受关注。2006年,正是他的穿针引线使得"俄气"的LOGO出现在德国足球甲级联赛球队沙尔克04队的胸前。为此,"俄气"掏了1亿多欧元出来。在此之前,"俄气"已经借施罗德的协调占据了相当一部分德国天然气市场,"北溪"项目的敲定更将扩大这一市场。之后,莫斯科瞄上了德国天然气下游产业,意欲进一步"进军柏林"。掏这笔巨款注资沙尔克04就是为了改善"俄气"在德国的形象,以克服德国朝野的反对声浪。
与施罗德一样,意大利前总理贝卢斯科尼也曾是俄罗斯天然气在意大利市场的代言人。这位绯闻满天飞的政客与普京私交甚笃,甚至曾邀请普京造访其私人别墅。以至于后来有一名被爆与贝卢斯科尼有染的妓女自夸曾在普京睡过的床上与意大利总理欢爱。在这位"麻烦总理"的帮助下,俄天然气在意大利市场上的占有率从2000年的10%提升至2009年的26%。而意能源企业"埃尼"也成为与"北溪"项目南北呼应的"南流"天然气管线的主要合伙人。而"南流"同样是普京极为看重的一个项目,其目的也是为了摆脱乌克兰等出口过境国的钳制。
一个细节是,当"俄气"提出赞助一支德甲球队的计划时,作为多特蒙德队拥趸的施罗德却推荐了自己所钟爱的球队的同城死敌沙尔克04。显然这是为了避免外界质疑,尽量不让自己粘上太多"俄罗斯味"。施罗德的这种小心折射出德国舆论对俄罗斯天然气在德占有率过高的担忧。而《欧洲能源市场自由化法案》中"经营者不可同时既为能源生产者又为运输线路所有者"的规定则为正欲控制德国天然气运输网络的"俄气"来了当头一棒。2011年,曾担任俄总理的"俄气"高管祖布科夫在德国当面向德国总理默克尔询问用俄罗斯天然气填补意欲拒绝核能的德国可能遇到的能源空白,得到的是一个明确的拒绝。
意大利方面的情况也十分类似。贝卢斯科尼同样遭遇朝野反对,理由同样是反对俄天然气的垄断。迫于压力,最近3年来,贝卢斯科尼将俄每年输意天然气量由223亿立方米降到了131亿立方米。意大利的这一转变可害苦了俄罗斯,因为按照莫斯科的计划,"北溪"管线通往德国,而"南流"就是通向意大利的。如果意大利从这条管线的进口量不能提高5倍,则"南流"的修建就将毫无意义。但是,从目前意大利的能源需求和进口结构来看,罗马完全没有意愿和必要去提高这个进口额度。或许这也是"南流"迟迟没有进展的一重原因。不久前,"埃尼"公司宣布将自己在"南流"项目中的份额从50%降到20%,这更鲜明的体现出罗马的立场。
德国和意大利可谓是欧盟进口俄天然气的两个龙头,如今柏林和罗马先后转变立场,欧洲的“变脸”也就板上钉钉了。欧洲的自强就在一个月前,欧洲委员会刚刚宣布对"俄气"展开反垄断调查。其实,这是整个欧洲拒绝俄罗斯天然气垄断地位的一场漫长斗争中最新的一个回合。去年九月,"俄气"在欧盟数个国家的办公室就曾突然遭到搜查,欧盟打压"俄气"的意图极为明显。盛怒之下,普京曾当着电视镜头要求"俄气"总裁米勒制定同"东方伙伴"进行合作的计划。这个"东方伙伴"指的显然是中国。但众所周知,中俄天然气谈判一直裹足不前,跨朝鲜半岛天然气管线尚无实质动作,整个东方天然气出口计划仅限于萨哈林岛上的对日本的液化天然气出口。俄罗斯能源"东进"之路并不平坦,欧洲仍是莫斯科所仰仗的最为重要的市场。因为,天然气的出口直接决定着俄政府财政。
2010年,欧盟通过了2007年提出的《欧洲能源市场自由化法案》。该法案明确反对对欧盟能源市场的垄断,其矛头直指"俄气"。这一法案正是去年搜查"俄气"办公室乃至今年对其进行反垄断调查的依据。思维保守的普京或许未曾严肃思考过他频频挥舞天然气大棒让欧洲成为客观受害者的严重后果。就像在俄畅销一时的那本《俄气——普京的新武器》里所讲的,俄罗斯天然气出口一直被克里姆林宫视为可资用于地缘争夺的手段。"俄气"内部人士接受俄《机关报》采访时称:"我们的气管内流的不光是天然气,还有意识形态。"2003年,俄罗斯对白俄罗斯"断气",目的是迫使后者在联盟国家建立中作出妥协。2009年对乌克兰"断气",目的是让这个国家重新回到莫斯科的地缘轨道上来。而在这两次最激烈的天然气"冷战"前后,是其对摩尔多瓦等小国的"天然气价格勒索",其目的无一例外是谋取地缘红利乃至控制别国能源产业。每当莫斯科对这些被其视为势力范围的小国"断气",小国们的反制措施便是对俄出口欧洲的天然气"截流"。结果,倒霉的便是欧洲。此外,俄气一直奉行着与各个国家单独定价的商业模式,不同国家所享有的天然气价格大大不同,差别中自然包含着许多外交和地缘利益。
欧洲受够了
2000年普京初登大宝时,俄罗斯天然气在欧洲可以占据39%的市场。但到2008年时该比例下降到29%,2011年却只有24%。从去年开始,一系列欧洲国家开始要求重新与"俄气"订立合同,并要求降价。不得已,“俄气”只能选择妥协,尽管它仍坚持不放弃长期合同的模式。俄媒言称:"这是一场油管上的暴动。"如今,欧洲开始建立统一的天然气市场,各国立场捆绑到一起,“俄气”使用了多年的商业模式面临瓦解。
俄罗斯天然气风光不再,普京的天然气武器哑火了。
难以共处的邻居如果没有新的天然气来源,欧洲恐怕也没有底气跟俄罗斯人叫板。如今因为页岩气革命趋于饱和的美国天然气市场正在发挥影响。原本出口到美国的以卡塔尔为主的中东液化天然气如今开始转战欧洲,这势必挤压“俄气”的市场占有。据俄能源专家穆辛估计,卡塔尔的液化天然气已经将原属于俄气的3%欧洲市场夺走了。无论是德国还是意大利,在天然气需求下降时都首先削减“俄气”的份额。而卡塔尔液化天然气的涌入则使其多了选择的余地。应当说,“俄气”如今在欧洲的困境更多的源于欧洲击碎“俄气”垄断地位的政治意志。页岩气带来的影响则为这种意志创造了适宜的发挥环境。原本,俄罗斯和欧洲是一对"天作之合"。欧洲缺能源,俄罗斯却是一个能源富矿。俄罗斯占有世界领土的13%,上面的人口却只占世界总人口的3%,而那里的天然气却占世界总储量34%,石油占13%,此外还有4万亿吨煤炭。只要双方和平相处,保持稳定的能源买卖关系无疑是互利的。但横亘于欧洲和俄罗斯之间的历史与文化纠葛难以避免地会体现在能源合作上。早在1991年,荷兰人就制定了一个能源计划,由欧洲能源消费国向能源生产国进行投资,开发能源。俄罗斯痛快地在该计划上签了名,然后坐等他们急需的投资。但最后等来的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天然气买卖一直是双方合作的重点,2006年,时任北约秘书长的夏侯雅伯首次在北约层面提出"能源安全"议题。美国国会外交事务委员会甚至曾提议将北约改变成一个反俄的能源联盟。显然,西方并不信任俄罗斯,俄罗斯与西方矛盾的调解要比德法和解更加艰难。但普京上台后刻意用天然气作为外交和地缘争夺手段而完全不顾欧洲用户利益的做法又何尝不是矛盾激化的催化剂?这些年来,俄政府曾在财政出现危机时直接从"俄气"提取资金,在国内该公司天然气长期亏本供应,在出口中"俄气"可独享税费优惠。"俄气"成了政府随意予夺的工具,遵循同一逻辑,在国际市场上它也难以避免要扮演"武器"的角色。其实,在生意里夹带政治私货,这原本是国际政治中无法避免的现象。但是,夹私货容易,与此同时保持生意不受影响便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当下的国际政经体系有自己的游戏规则,诸如美国这样的大国在其中游刃有余,哪怕私活横行。但俄罗斯决策者却总是无法找到合适自身的行事方针,普京在天然气问题上的战略失败成为其最新的表现。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