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苏联解体时留下了一个全世界最大的电力巨头"统一电力系统"公司。在俄迅速而多变的改革大潮中,这个巨头被一场持续十几年的改革分拆成了数十个公司,一个依照市场交易办法运作的电力市场在他们中间建立起来。这场改革是由俄罗斯私有化改革的急先锋阿纳托利·丘拜斯亲自操刀进行的。但经过十多年的改革,许多当初许诺的改革目标并未达到。尽管如此,正如许多学者所言,这套市场体制毕竟建立起来了。只要笼罩在其上的官僚主义黑云可以逐渐散开,俄电力系统终归可以走上正轨。    

 "在没水的池子里练游泳"    

14年前,莫斯科中国城路7号这座庞大的建筑物还是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公司办公大楼。那年,曾一手主导了俄罗斯私有化改革的阿纳托利·丘拜斯走进了这座大楼。他感到一切都十分老旧,充满了破败和末世的感觉。围墙隔板都褪色了,办公室里宽大沉重的办公桌桌面都开裂了。每一个进入这个大楼的人总感觉不寒而栗,仿佛这座大厦苏联时期的主人——苏联能源部长彼得·涅伯洛日尼的灵魂仍笼罩着这里。但丘拜斯必须适应这一切。因为,他成为了这个遗传自苏联的庞大电力帝国的新主人。他的任务则是对其进行改革,直至国家不再需要它。    

他打开电脑,上面显示的日期是1998年4月。秘书提醒他,办公桌上有一个按钮。按下它,就可以在闭路电视上看到一楼大厅的情况,可以看到谁进来了,谁出去了。丘拜斯心想,知道这些做什么?真正应该知道的是整个产业的状况。他清楚,苏联时期动辄出现的所谓"世纪大项目"不会再有了,整个体系需要的是彻底的重组、改革。但是,公司的财政状况很差,只有9%的电费用现金支付,欠债却达20.1亿美元。而且,国家拨款指望不上。到当年7月,俄财政已处于破产边缘。私人投资也没戏,复杂的产权结构和国家指导电价的状况让许多潜在投资者望而却步。但面对全国用电量即将高企的局面,公司必须立即改革。时任总理的谢尔盖 基里延科将这次改革形容为"在没水的池子里练游泳"。    

 那时,丘拜斯说,改革的两个关键问题:一为市场,二是私人资本。以后数年中,他的改革一直在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直至2006年9月。这时,俄罗斯已经拥有了真正的电力市场,价格是由供需决定的。这些让丘拜斯相信,俄电力改革终于走过了节点,自此之后一切都已经不可逆转。按照他的计划,2011年以前,俄要将除民用电力之外所有的电力交易自由化。    

 Cameron McKenna公司咨询师杰克 纽施罗斯参与了整场改革的设计。他介绍称,同许多地方一样,俄罗斯改革前的电力系统是美国系统的翻版,各个地区各自拥有将供电、输电、销售和服务整合在一起的大型电力企业。而在各企业之间则存在着一个电力批发市场,各企业将多余电量拿出来进行交易。俄罗斯自1996年建立的这套批发市场运转并不顺畅。只有几家大型电力企业克服种种官僚壁垒挤了进来,但最终低效和不透明还是让这个批发市场成了对自由经济的生硬模仿,未获成功。    

在丘拜斯之前领导"统一电力系统"公司的是前俄罗斯燃料动力部部长阿纳托利·季亚科夫。在他任内,电力价格自由化是被国家所禁止的,因为严重的通货膨胀让政府不敢迈出这一步。进而,投资和再生产也都无法被激活。严重时,电力系统内甚至已经出现了易货交易,用商品充抵电费。一些地区则在严冬里面临断电的窘境。重压之下电力系统甚至想出了奇怪的主意:独自发行一种只在电力系统内使用的货币。最终,中央银行行长谢尔盖·杜比宁阻止了这个所谓"电力卢布"的主意。丘拜斯显然欣赏杜比宁的力阻。他赴任"统一电力系统"公司后,将杜比宁请来做副手。    

在丘拜斯进入"统一电力系统"公司之前,改革已经在这家公司开启大幕。    

1997年3月,叶利钦签署命令,将几位"青年改革派"成员选入切尔诺梅尔金领导的政府中,其中就包括接任第一副总理的丘拜斯。另一位则是下哥罗德州州长鲍里斯·涅姆佐夫。4月,这位涅姆佐夫又开始领导俄燃料动力部。同月,叶利钦签署了"关于自然垄断行业系统性改革状况"的第426号命令。丘拜斯回忆称:"这一命令是涅姆佐夫所带领的一批学者起草的,这是俄第一次尝试对具体产业进行自由化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在2000年之前将产业的竞争和非竞争领域剥离,让产业不再依靠国家拨款,而是变得足以吸引私人投资者。这是划时代的一次改革,因为命令中首次明确,所谓的"自然垄断"行业的垄断并非"自然"的。丘拜斯称:"这命令奠定了改革的思想基础,涅姆佐夫堪称这些领域的改革之父。"为了支持改革,涅姆佐夫将下哥罗德州银行家谢尔盖·基里延科提拔进燃料动力部,然后又将与前者相同出身的鲍里斯 布列夫诺夫选入"统一电力系统"公司。    

经过一番斗争,布列夫诺夫获得了公司上下支持,挤走了季亚科夫。然后他将公司财务从原先的几家银行转移出来,彻底断了前任季亚科夫影响公司事务的可能。但由于公司财政的积重难返,布列夫诺夫走得很艰难。再加上季亚科夫挑动媒体将布列夫诺夫拖进一场"抹黑大战","统一电力系统"公司第一位改革者就这样不得不辞职谢幕。但丘拜斯并不为布列夫诺夫觉得可惜,他认为布始终未能控制公司,"他连董事局办公室都无法控制,要知道那是一个公司的标志。"    

1998年,丘拜斯丢掉了第一副总理的职务,被正式任命为"统一电力系统"公司新掌门。他历任时,涅姆佐夫请求他不要带走政府内任何人才,他答应了。所以,丘拜斯在"统一电力系统"几乎是白手起家地组成了自己的班子。他从各大公司延揽了一批人才,但给外界的感觉是,班子组成毫无章法。这其中,曾在美国Auerbach Grayson公司任咨询师的瓦伦金·扎瓦德尼科夫成了丘拜斯极为倚重的副手。此人来到公司之后建议丘拜斯首先建立几家私营发电企业。丘拜斯却反问:"如果可以办更大的事,为什么要小打小闹?"扎瓦德尼科夫明白,丘拜斯希望一下子彻底改变俄电力系统格局,他表示了赞同。然后,丘拜斯就把他关到了位于阿尔汉格尔斯克的一所政府别墅里,一个专家小组陪着他制定电力系统改革计划。小组成员包括叶甫盖尼·亚辛和叶戈尔·盖达尔,他们均为俄罗斯90年代初那场经济改革战略的重要制定者。按丘拜斯的意见,这份计划除了改革本身外,还必须兼顾危机下的公司治理。因为,正如上文所言,当时公司的状况十分糟糕。在2000年之前,丘拜斯根本无暇顾及改革问题。最困难的时候,公司部分员工甚至劫持了公司几位经理,要求公司发放拖欠了几个月的工资。    

当时,欠缴电费现象十分严重。没有人相信丘拜斯能解决这个问题。当时发展地风生水起的"桥"媒体集团老总古辛斯基曾向丘拜斯提出一项交易,"桥"集团帮助丘拜斯解决一半公司欠款,另一半则归"桥"所有。古辛斯基相信凭借自己在政商两道的影响力,摆平此事不成问题。但是,丘拜斯拒绝了。几年后,古辛斯基成了普京打击的对象,流亡国外。    

改革大幕开启    

无论在"统一电力系统"公司内部还是在公司外,扎瓦德尼科夫都被认为是这场改革的一个先锋人物。这一点也得到了丘拜斯的肯定。他制定的计划是从发电企业的私有化开始的,他认为应该先有众多企业的私有化,然后再建立一个透明竞争的电力市场。但是,就像公司战略处负责人德米特里·阿汉诺夫说的一样,当时电力系统一片萧条,没有人看到赢利的希望,谁会来购买那些发电企业资产呢?从自由主义的角度来看,扎瓦德尼科夫的计划是正确的,但却不切实际。    

丘拜斯也深知这一点。所以当扎瓦德尼科夫聘请的Carana咨询集团的专家们提出一个未来电力市场价格形成的数学模型时,丘拜斯看到了首先建立一个市场,在此基础上再来搞私有化的前景。这家公司提出的这一方案让丘拜斯亲口说:"Carana集团是这场改革的关键力量。"      

该集团成员娜塔丽娅·诺维科娃回忆称,当时他们提出的价格形成模型是从地区和中心两个层面来制定两套不同的价格形成机制,两套机制互相补充。首先每家供电商都提出自己的目标电价及自己的发电量。然后将这些数据在扣除必要的"储备电量"之后由高到低排列在一起,接受用户的选择。用户根据自己的用电量来选择价格较为合适的供电商,最终的统一电价就是所有被用户选中的供电商中最高的那个价格。而没有获得用户选择的供电商则进入候补序列,有额外用电需求时再参与供电。这样,出价低者就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这样便可在竞争的基础上降低价格。    

这一模型是在一个地区内施行的,但是如果在某一地区所有供电商所出的价格都很高,则用户可以在中心竞电系统中寻找合适的供电商,只要事先考虑好电力输送过程中的损耗成本。俄罗斯的电力供应状况不象英国那样呈现网状特征,各地供电能力都比较平均。俄罗斯呈现出有的地方电量充足,但有的地方十分缺电的状况。比如,秋明地区因为电力富集,其电价就比比较缺电的乌拉尔地区低30%-40%。所以,中心竞电系统的存在就十分必要,它可以防止地区垄断,也可以让全国电力供应更加平均,更有效率。    

有了这样一套价格形成办法之后,便自然可以组织一个电力市场,也便可以根据价格来判断每个地区的供电状况,进而投资商也就知道该向哪里投资了。    

接下来就是具体交易中心的建设了。Cameron McKenna公司咨询师杰克·纽施罗斯就在此时进入了丘拜斯团队,当时是2000年。丘拜斯授权他建立一套实现上述价格形成机制并让供电商和用户相互交易,订立供电用电合同的交易机制。纽施罗斯提出交易行政系统方案,并强调,这套系统的管理方不可以参与市场交易,必须是非商业性质的。纽施罗斯提出用一年半时间设计建设这套交易系统,但丘拜斯只给他1个月。2001年11月,交易行政系统横空出世。  

  这之后,扎瓦德尼科夫离开了丘拜斯团队,他认为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实际上,更严峻的工作还在前面。从2001年到2003年这三年被丘拜斯称作是"备受煎熬的三年",因为以上述诸种设计为基础的《电力法》草案被送交杜马进行审议。丘拜斯回忆称,每一次审议都跟打仗一样。直到2003年通过了这部新版《电力法》。同年,丘拜斯组织实施了首次模拟电力交易试验,最终的结果证明,新的交易系统的效率要远远好过俄原有的那套电力批发系统。从这套交易系统中可以买到每度0.5卢布的电,而当时工业企业用电价格为0.9-1.1卢布。    

自那之后,丘拜斯将"统一电力系统"彻底分拆,成立了统管所有电网的国家电网公司、将全国供电系统与7大地方供电系统联系在一起的全国统一供电系统,还有大批地方性和全国性的供电企业和电力服务企业。丘拜斯设计的这套电力交易系统投入了使用。2008年7月1日,"统一电力系统"不复存在。    

这便是俄罗斯电力市场诞生的历程,艰辛而又难得。如今,改革并未取得预定的效果。电价仍然高企,投资依然不振。但是,正如俄众多专家所言,需要承担责任的是不是当初设计改革的这批人是值得商榷的。要知道,在这套市场机制的上面顶着的是一套完全官僚主义的行政系统,诸如"俄气"等拥有超凡地位的大公司所经营的供电商时常可以获得垄断地位,让市场失灵。其实,在俄许多地方都存在着这种现象,市场机制顶着官僚制度,使得市场失去效力。    

到低是市场本身出了问题还是原本机制的设计就有问题,亦或者是原本正确的道路被人走歪了?回顾这段市场诞生的历史,答案自可在俄电力系统未来的运转中寻找。

话题:



0

推荐

方亮

方亮

11篇文章 9年前更新

方亮,俄罗斯时政问题草根研究者。没有学者光环,没有官方背景,暂无持续近距离观察研究对象的条件,属"三无"草根。偶尔为文,乐在其中。

文章